2025年9月5日,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启幕。作为 “满勤”参展的“老朋友”——菲特(天津)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如约而至。本届大会,菲特携多款突破性成果亮相,全方位展现在工业场景全价值链的AI赋能能力,解答“人工智能+工业”的产业命题。
一、破解工业数据孤岛,百亿高质量数据集强化行业Know-How
“没有数据,AI 就是空壳。” 菲特总经理胡江洪在智博会现场的一句话,点出了工业 AI 的核心前提。菲特自2013年创立以来,始终将数据视为工业智能化的核心燃料。依托服务15个行业、超 500 家企业的实践,菲特已积累 100 亿条多模态工业数据 —— 涵盖光电环境设定、运动控制与标定、工业产品标识、质量标准与体系、工艺参数、设备在线运行等多个维度的全生命周期信息。
“数据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精准、越贴合场景越有效。” 胡江洪表示,菲特积累的工业数据集 —— 不仅是规模、数量的领先,更在于覆盖的深度与广度:仅在汽车行业,就涵盖齿轮加工、铝压铸、冲压、焊装、总装等全工艺流程,且每个环节都整合了供应链、设备、工艺、质量检测、物流、仓储等全层级数据。这些数据严格对齐,确保了高可用性与可分析性,构筑起行业领先的、全面的生产质量数据体系,具备高度不可复制性。
二、自主可控技术,打造“智能感知-智能决策-智能执行”全栈自研产业链
菲特以“AI+光学”为根技术,以350项知识产权为支撑,实现“智能感知-智能决策-智能执行”的全流程闭环,让工业智能化真正“简单可复制”。
● 光学技术:通过高精度光学成像与3D测量技术,解决复杂表面、微米级工业在线场景的测量难题。
● AI技术:针对工业环境研发专用检测模型、高性能推理引擎与中间件,确保AI在工业场景下的可靠性、实时性与经济性。
● 传感技术:利用光纤传感、声学传感等新型技术,实现温度、振动、声音、图像等多源异构数据的同步采集与对齐,采集传统传感器难以获取的特殊工艺数据,构建工业场景的“数字孪生”基础。
● 机器人控制技术:基于强化学习的机器人控制算法,实现复杂工艺路径的自主规划与动态调整,增强机器人柔性操作能力,降低使用门槛,打通智能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菲特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,更在于将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应用工具。作为天津市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垂类大模型,“菲凡”依托百亿级工业优质数据集与跨行业实践,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分散的专家经验、行业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工业语言,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实现智能决策与效能突破:
● 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提升:通过AI质量分析与工艺优化,减少返工与报废成本
● 设备停机时间减少:基于预测性维护模型,提前识别设备故障风险,实现主动运维
● 产能利用率提升:通过智能排产与工艺优化,最大化生产资源利用效率
● 运营成本下降:通过全流程风险管理与自动化控制,降低人力与能耗成本
三、重构工业AI生产力边界,为企业真正实现“提质降本增效”
走进菲特展位,现场演示的工业智能体——“Fitow多模态大模型-机械臂交互系统”成为全场焦点。机械臂按照指令,精准识别出目标齿轮的位置,迅速规划出最优路径,完成抓取作业,动作一气呵成,让机械臂‘看得见’‘听得懂’‘抓得准’,如同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”般实现“眼-脑-手”协同。它融合了智能体指令拆解、AI语音交互、AI图像识别、3D点云建模、数字孪生仿真等技术,目前,该智能体已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制造、高风险作业场景,验证了工业智能体的实战价值。
本次展示的工业智能体,搭载的正是菲特“菲凡工业大模型”。菲凡依托百亿级工业优质数据集与超500家客户的跨行业实践(覆盖汽车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、煤炭、化工等多领域),将分散的专家经验、行业经验利用AI技术重新转化为工业语言,使AI在复杂工业场景中具备预测性维护、工艺优化、质量管控、智能问答等功能,重构工业AI生产力边界。
“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打开。”菲特联合创始人胡江洪在展会现场表示,“中国广阔的产业体系为AI提供了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,菲特深耕工业AI领域多年,正以‘数据+技术+落地场景’的核心优势,推动‘AI+工业’走深走实,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。”
从2013年扎根工业质量服务,到如今成为工业AI领域的“智能老友”,菲特以满勤参展的坚守,诠释着“以AI实现生产力的跃迁”的初心。未来,菲特将继续以全栈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,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,为推动我国工业4.0和新型工业化进程贡献更多力量。